當氣候變化成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各國的共識,碳達峰、碳中和早已成為了世界性的議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站在新百年的起點上,中國在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哪些困難和挑戰?中國不斷取得的創新成果又為“雙達峰”積累了哪些優勢和條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種種疑問成為中國在開啟百年新征程上,向前向上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雙碳”目標是勇擔責任的主動選擇
2020年中國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應對氣候變化逐步成為世界共識,現在科學界的主流共識認為:人類活動短時間內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對我們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這是極端天氣事件的主要誘因。
因此節能減排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國也是第一個宣布自己減碳計劃的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已經由一個科學問題上升到政治共識,現在又轉化為全球的共同行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進行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自己主動做的選擇。從當前的發展形勢看,是中國必須要走的路,也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最大收益的一條路。這個收益需要綜合來看,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有更好的商品、賺更多的錢,同時還要有更好的環境,要體現中國的責任擔當和引領作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指出,新能源的轉型有利于中國更好地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已經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方向,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進黨章,把構建生態文明寫進了憲法。余淼杰指出,中國做好了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頂層設計方面是指“十三五”就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綠色是其中重要的發展理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列出了許多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年度目標;“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允許各個地方因地制宜地發展。中國鼓勵各個地方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在水力發電、海上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方面構建新清潔能源基地,比如現在大力發展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松遼、冀北、黃河幾字彎、河西走廊、黃河上游、新疆、金沙江上游、雅礱江流域、金沙江下游等。
用30年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體量大、人口密集,傳統制造業規模龐大,要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中國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是在保持高質量增長的情況下進行碳中和,因為我們既要滿足增量又要替代存量,二者都要保障,所以有困難;二是在安全穩定、保障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碳中和,這是穩定與不穩定的矛盾,煤炭是穩定的能源系統,今后要基本上“清零”,由風電和光伏替代,而風電與光伏是不穩定的。未來新能源系統“靠天吃飯”,但是天又越來越“靠不住”,能源系統的安全穩定供應是很大的挑戰。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碳達峰時間比較晚,但我們仍然制定了“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間只有30年的時間。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其他國家用60年、70年的時間實現碳中和,但是我們只有30年。
如何在保持高質量增長的前提下實現新能源企業的轉型,也是傳統能源企業面臨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秘書長鐘宏武表示:一是傳統能源企業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準備,不太接受新能源。石油的應用、煤炭的應用如此廣泛是因為這些能源開采成本更低、品質更高、更為穩定,風電太陽能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要受天氣的影響。傳統能源企業自己本身做得很好,中國的煤炭發電、百萬裝機等都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二是業務調整有難度,現在的傳統能源企業體量都很大,造成了“船大不好掉頭”的現象;三是來自輿情的壓力,認為傳統能源企業為過去時,將其作為新能源發展的對立面。
在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以中石化、中石油為代表的世界500強企業都在積極有序推進,發揮國有企業帶頭示范作用。“十四五”規劃期間,中石化規劃建設百萬噸綠氫示范項目,目前綠氫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中石油已經與國家電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新能源發展、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強合作,并組建油氣和新能源業務板塊。
鐘宏武認為傳統能源企業面對這樣的挑戰:一是要認識到位,順應趨勢;二是要明確自己的戰略計劃;三是調整業務,例如中石化在積極布局,其他能源公司也應該跟上步伐。
在能源產業格局重構中尋找機遇
“雙碳”目標的達成雖然仍存挑戰,但是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涉及到的能源產業格局的重構以及制造業的重構,也會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機遇。
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果也為我們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積累了一定的基礎。
“一方面,中國具備了新能源轉型的基本條件,風電和光伏成本降得很低,產業鏈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風電和光伏設備比其他國家都便宜;另一方面,中央的轉型政策執行力很強。”林伯強表示。
從政策的支持到技術的積累,中國不斷向綠色發展目標邁進。在向綠水青山邁進的過程中必將會改變能源產業格局。在中國能源產業格局中,產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4%,而不產生碳排放的水電、風電、核電和光伏發電等僅占16%。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構必然是大勢所趨。
對于傳統能源企業來說,能源產業格局的重構必然會引起相應的煤炭、石油等產業比例的下滑,相應帶來的產業遺留問題,例如資產的利用、人員的分配等,這些問題該如何有效地解決?林伯強表示,希望它們能夠自我轉型。
余淼杰分析指出,一方面,要做好政府的引導分流;另一方面,資產的重新利用分配,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過剩產能進行調整。新能源轉型在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人才。對于員工素質的提升,通過一般的培訓和特殊的專業培訓方法,比如大學生在高校中的學習就屬于一般培訓,主要培養一種思考能力、組織能力,還有一些專業培訓,比如職校高中或者在崗培訓。
除了能源產業結構的重構,碳達峰、碳中和還將重構整個制造業,中國的所有產業將從資源屬性切換到制造業屬性。在這個大背景下,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將進行新的國際合作、國際分工、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林伯強認為,目前中國高耗能制造業比例很大,例如鋼鐵、水泥等都是高耗能的產業,不利于碳中和,今后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總而言之,貿易結構、產業結構肯定要調整,經過調整是否有利于中國還要進一步觀察。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范黎波認為,未來碳中和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后,中國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避免在貿易過程中出現知識產權糾紛問題。
目前,碳交易成為了新能源汽車企業增收新支點,在碳市場越來越活躍的情況下,碳交易將對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所有制造業帶來變革,進一步重構全球制造業。林伯強認為,當碳交易成為新增收的驅動力,未來碳交易會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支撐點。
中國正在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穩步邁進,新百年征程上,期待中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